一、农业习俗
坛丘农村是种植水稻地区。水稻生产季节性强,传统习俗多。古话说:立夏下种,夏至种田(插秧),小暑发棵(长粗),大暑烤田(田中断水、晒干),白露白满满(抽穗),秋分稻透齐,寒露割青稻,霜降斫(割)早稻,立冬一齐倒,十月稻上场,家家脱粒忙,冬至到小寒、牵砻舂米好辰光。
(一)罱河泥
冬春季节,农民准备好罱网、罱夹、罱罩、船只,开好泥塘,挖通泥沟,等无风或微风日到荡漾、溪河罱泥。罱泥时2人一条船、1人船头、1人船梢。罱泥工具有罱箩,罱网。烂溪东及坛丘镇附近的村民用罱网罱泥,南塘、桥门村民用罱箩罱泥。罱满后2人摇到泥潭边,将河泥舀入小泥塘,再由妇女或弱男劳力将小泥塘里的河泥舀入淌泥沟,淌入大泥塘。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,这项工作不再出现。
(二)做秧扇
秧扇每土仑宽4尺,田宽为秧扇长。俗话说:秧好半年稻。人们冬天翻耕,春节后施肥、翻、晒,再翻、晒,最后将泥劈细,分土仑,立夏时灌水,用铁钅荅耙平,铁锹拍平,直到平整光滑、泥土有黏性止。然后将湿种谷均匀地撒在秧土仑上,塌平,撒上草木灰。
(三)插秧
夏至前后开秧扇种田。旧时,农家开秧扇时备酒菜祭谷神,中午请帮工吃开秧扇饭。饭后,主家或插秧里手下田拔第一把秧,谓“开秧扇”,之后,就开始将秧苗移栽到大田里。行距、株距适当,一行插6棵,棵之间排匀,人在中间,两脚分开,左右侧各2棵,中间2棵,往后退。插时左手握秧,均匀地分出三四根,右手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插下去。右手插到那,左手跟到那。插秧宜早晨、半下午及傍晚,傍晚插秧更好。
(四)耘 耥
秧苗成活后需耘苗或耥苗。“耥苗”是用耥耙在苗棵行间来回推拉,锄松土壤,除去杂草。“耘苗”时人们穿一条短裤跪在田间一行一行地耘,耘时左右边各2棵、中间2棵、双手在秧苗周围除草、松土。耘苗一季3次。3次耘苗结束后烤田。80年代,人们穿田袜、长裤耘苗。90年代后期,用除草剂,耘苗次数减少,甚至不耘苗。
(五)收割脱粒
收割分夏季、秋季。夏季收割为夏收,时间在公历5月底6月初,主要收割三麦(小麦、大麦、元麦)、油菜、蚕豆。油菜起早割、拔,晒干枯后等晴好天中午或下午努菜,飏净。三麦割下后晒干,用脱粒机脱粒。秋收在霜降后,立冬前,公历10月底至11月上、中旬。50年代前,本地人割稻,将割下的稻放在榻车上,绞个鸭头颈捆好,挂在筊签上晾晒干,再收到场上脱粒。绍兴人习惯把稻桶放到田里,割下直接掼,有时将稻割下扎成晒把,铺放在田中,晒干后将其捆扎成大捆,挑回家脱粒。脱粒在稻桶上掼稻,稻桶象一只特大的升箩,里面放一块用树木及竹片做成一楞一楞的稻床,稻桶3面用簟子围起来,防谷粒溅出去。60年代初,人们用脚踏脱粒机脱粒。70年代后期,人们用电动脱粒机,马达带动滚筒,滚筒比脚踏脱粒机长1倍,可供三四人同时脱粒,转速提高,功效更高。90年代后期,改用联合收割机,边割、边脱、边装袋,十分快捷、方便。
(六)牵砻
“牵砻”是将谷变成米。砻用质地硬而重的树木做成,形状象磨具。牵砻时将谷子放入上爿洞中,谷子在上、下2爿中间受人力牵动来回磨,直至谷子壳去掉(谷子壳俗称砻糠)。砻有大砻、小砻2种,农家用人力牵动是小砻。绍兴人家用大砻,也叫牛砻。
(七)舂米
“舂米”是将糙米放在臼里舂成白米。臼有大臼、小臼之分。小臼供人们用手工舂。舂米用的臼柱是在树棍上面装块石头,树棍下面装有铁匝做成的。舂米时用臼柱上下舂,舂到一定程度将糠皮(俗称糠、青糠)筛去,剩下白米。大臼也叫“摇臼”,象只特大的高音喇叭。大臼的后面做个架子,架子下面有根轴,舂米木头按在轴上。木头一头在架子后,供舂米人站在上面用脚踩,一头绑块大石块在臼中央,人用力踩,使臼柱上下舂。民国期间,坛丘引进碾米机(轧米机、砻谷机),新中国成立后,舂米渐淘汰,改为碾米。60年代,各大队办起轧米厂。80年代,轧米厂逐渐消失,改个体用拖拉机带动碾米机,流动轧米。
(八)打船 修船 抹油
新中国成立前,大户农家用船运载稻谷、肥料、柴草、河泥等;渔民用渔船(俗称网船,是渔民生活、工作的船只)从事捕捞;养鸭户用看鸭船看鸭。船家打造新船是件大事,俗称“打船造屋”。船下水选黄道吉日,至亲朋友送礼,行人情,主家设宴招待。
修船是闲季船民对船的一种保养方法。修船前需将船拔上岸,船底朝天。木匠待船洗净、晒干后检查每块船板,每只船钉,调换有问题船板,板之间用油灰麻丝嵌满缝隙,再用铁凿凿结实、平整,拔出锈钉换新钉。船修补后抹桐油,抹三五遍后盖上柴帘让其阴干。待油不粘手时,船可下水使用。
抹油是在农历七八月,人们将粪桶、脚桶、泥舀、栲栳、风车、门、窗、钉鞋等洗净、晒干、抹桐油。碗橱、锅盖抹菜油。油抹上两三遍后放阴凉处晾干,待不粘手时使用。
二、养蚕丝织
(一)祭蚕神
民国前,庙宇的偏殿或旁坐置有蚕神;蚕农家在墙壁上砌一神龛,自供神像。清明后、立夏前,蚁蚕孵出的那天“祭蚕神”。 祭蚕神时蚕神像前供台上放供品、蚁蚕,点燃香烛,看蚕娘子朝其叩头跪拜。此后,蚕头眠、二眠、出火、大眠、上山蔟全要在家祭祀一番。民国时此俗简化,新中国成立后破除。
(二)戴蚕花
蚕乡妇女不分老幼在养蚕季节都戴有纸做的花朵,称“戴蚕花”,还将蚕花插在蚕笪上。戴蚕花者可进出蚕室干活。
(三)养蚕
养蚕有消毒、孵蚁、饲养3个阶段。“消毒”是用石灰水喷撒蚕室的墙壁、门窗及一切蚕具,屋四周撒上石灰,敞开门窗。“孵蚁”是蚕娘将蚕种焐在胸口,靠体温使其孵出。有时为保证按时孵出,将蚕种包裹好放在饭锅盖上取温;遇上春寒,蚕娘穿着棉袄、盖上棉被焐在胸口躺在床上专心护好蚕种,使其准时一次出齐。饲养,蚁蚕孵出后各家闭门养蚕,蚁蚕到头眠,蚕宝宝吃剪细的桑叶;头眠起身后,蚕宝宝吃切细的桑叶;二眠后,养蚕人喂用手掰碎的桑叶;三眠叫“出火”,出火后可以不用火盆,养蚕人用整张桑叶喂蚕宝宝;四眠为“大眠”,大眠后,养蚕人将桑叶放在笪里摊摊平;有的“养地蚕”(将蚕放在地上喂养)用小桑条直接喂,直至蚕宝宝上蔟。
(四)蚕关门
“蚕关门”是蚁蚕孵出,蚕室关门,蚕农家将红纸贴大门上,意为邻居亲戚在这段时间不相往来,官府征收暂停,庆贺之事亦须避免,等蚕宝宝上蔟2天,已裹身(即成茧),方可开门。开门后,邻居间可互相串门,亲戚可走访。这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改变:视天气开、关门,天气闷热开门通风,或开木门关纱门,气温低就关门,晚上生炭炉。
(五)望山头
“望山头”是蚕宝宝上蔟2天,蚕家可以开门晾山头,邻里可互相串门,亲戚间买了水糕(意为丝高)等礼物去走亲戚,望山头,同时也联络一下感情。蚕农家备有鲞鱼(意为想丝高)等招待客人。
(六)采茧(回山)选茧、缫丝(做丝)
采茧(回山)、选茧、缫丝(做丝)是蚕茧到成丝的各道工序。蚕宝宝上山5~7天可以“回山”。“回山”是从山蔟上取下有茧的柴龙,将茧采下来。“选茧”是将茧中的蚕沙、杂质除掉,将茧分成上等茧、黄茧、双宫茧、烂皮茧几种。“缫丝”是将茧子烘干,剥去茧黄(茧子外面松散的丝绵),将茧煮熟(煮茧、蒸茧),到丝车上绪头(理出丝头),穿进磁眼,磁眼出来就是丝。 丝绕在小篗上,将小篗上的丝摇集到大篗上叫“复摇”,将大篗上的丝取下叫“绞丝”(为成品丝)。
(七)谢蚕神
缫丝后,人们要谢蚕神,在蚕花娘娘佛像前的供桌上放上茶点、菜肴、酒水、茧、丝等供品,朝其叩头跪拜,以感谢蚕神。
(八)布种
“布种”是种茧生蛾、产卵于纱帘。回山采茧半月左右,选出的种茧要生卵子,人们选两只同时出生的蛾对接(即交配)一整天,然后将它们拆开,放到准备好的纱帘上,让其将子产在纱帘上。
(九)络丝(调丝)、牵经 、整经(运经)、卷纬(摇纡)、织绸
络丝(调丝)、牵经、整经(运经)、卷纬(摇纡)、织绸是将丝织成绸的工序。“络丝”是将绞丝放在络笃上,再调到篗子上。“牵经”是将每个篗子的丝头穿进耙筘里,用线打绞将丝分上下两片,综合成一把,将其牵到经耙头上。“整经”是将经丝轴头上的经通过上浆、运经拉到空轴头上。整经后上织机“扒综扒筘”。“扒综”时将绞竹上的丝头上、下分开扒,再从综上两根(一上一下)两根扒到走梭木(洋腔)的筘里,均匀地卷在绸轴上。“卷纬”是用摇车将篗子上浸湿的丝摇到纡管上。纡管上的丝称纬丝。织綢时将纡管装到梭子里,纬丝从梭子的磁眼里穿出,将梭子放到走梭木的梭箱里由皮老鼠带动。“织綢”人用脚踏综脚板、左手握走梭木,右手拉带梭子的绳,使梭子从筘边穿过到另一面的梭箱里。梭子过后,左手碰紧纬丝。换只脚踏综脚板,让梭子在两梭箱走动,循环往复绸就织成了。
(十)练 、漂 、绞 、印染、晾
练、漂、绞、印染、晾是生绸到成品绸的过程。织出的绸称“生绸”,生绸放入高温锅里练成柔软的熟绸。练好的绸到清水(活水)里去漂,漂后捩,捩后晾晒。如要印花,就将刻有图案的纸板铺在印花台板(加温)的绸面上上色,一种颜色一块纸板,所有纸板用完,花的图案就全了。如染色将绸放在加有染料的染缸里加温到一定程度就染成了。
三、渔业习俗
(一)开荡采菱
新中国成立前,渔民在开荡采菱前,要请同族人聚在一起吃“开荡酒”。先点燃香烛敬河神,然后一族中的户主聚在一起吃菜、喝酒。
(二)散班酒
九月九日重阳节后,气温渐低,有霜,菱头凋谢,采菱人聚在一起吃蛊“散班酒”。
(三)吃族饭
“吃族饭”由族里有名望的长者发起,通知每家,讲明地点、时间,凡自族,每家来个当家人吃族饭。吃族饭时每人摇只船到指定地点,与自族的船并靠在一起,大家拿出酒、菜,喝酒、吃饭,请戏班子。自族人边喝酒、边看戏、边聊天。吃族饭很热闹,周边有很多人来看戏、看热闹,还有来要饭的。这族饭延续至20世纪末。
(四)其他
渔民生了孩子,第一次喂奶前,象征性地喂孩子喝点蒿子水,说:“吃了蒿子水不易晕船。”
渔民敬河神用的鱼,只能剖肚皮,不能开背,可以刮鳞不能挖腮,这是对神的敬重。渔民认为:鱼尾巴代表“顺”,是不可以碰的,无论捉鱼、捕鱼、抓鱼、杀鱼、烧鱼都不能碰尾巴,更不能弄断。
四、商业
(一)开业
开业要选好日子、好时辰,至亲好友送红包,买炮仗、小鞭炮、糕、礼品,说些吉利话、祝贺话。店家准备些小礼品,吉时到,鞭炮放,店家馈送小礼品。中午,主家办开业宴庆酒。90年代后期,开业时亲朋好友送花篮、红包、盆景等。
(二)收徒拜师
新中国成立前,拜师先由父母或中介人与师傅谈妥,选一日子,买对蹄子、蜡烛、糕、红包、礼品等,由中介人或父母亲陪同去见师傅。拜师傅时,师傅坐上座,徒弟跪地叩头三拜师傅。学徒期,学徒要干各种活;师傅供吃不给工资或给少许(约职工工资的十分之一),或到年给点鞋帽费。第二年比上年多一倍,第三年再加一倍,三年满师,由师傅推荐给店主谋职。学手艺的要与师傅订好协议:或满师初次谋职由师傅介绍;或满师后“帮师”(在师傅身边做,徒弟在三年内给师傅一部分工资)。新中国成立后,拜师买对蹄子与礼品,师傅还点礼,此俗延续至20世纪末。
(三)解雇
店家解雇、店员一般在年初五、端午(五月初五)、八月半(八月十五)。年初五既是解雇店员的日子,也是招进新员工的日子。那天吃露头酒时,如店家将餐桌上的鱼头对准谁,那就要解雇谁。